山中田園詩,梅縣客家情

山中田園詩,梅縣客家情

過去由于交通不便利

梅縣一直是養在深閨,人未識的碧玉,溫婉、秀麗

是造物遺落在山坳裏的珍珠;明媚、清純

直到幾條高速公路的逐漸開通

才慢慢撩開她的面紗把她本真淳樸的面貌呈現在世人面前

梅縣最美的是什麽?

是山嗎?  陰那山雖蔥茏卻不及黃山的雄奇

是水嗎? 梅江的水雖清澈也不及九寨的瑰麗……

梅縣最美的,應該是客家人,是鑄造了山中世外桃源的客家文化

千餘年前,客家的祖先都是名門貴裔

爲了躲避政敵的迫害,帶領親眷,衣冠南下

在窮鄉僻壤之地開荒屯田,建設家園

曾經飽讀詩書的名士們“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過起了真正的逸隐生活,也一直保留“耕讀傳家”的文化傳統

如今,在層層疊疊、修饬整齊的梯田茶園上

在首尾相連、鱗次栉比的客家圍屋間

還依稀能領略到沉澱在泥土氣息裏淡淡的書卷味兒

梅縣客家

梅州在古代以盛産梅樹而稱爲“梅花鄉”

唐宋時當地更有“十裏梅花”景象

梅縣的得名,源自于此。梅縣東鎮潮塘村還留存有一株宋代古梅

“潮塘宮粉”,可能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原木古梅。

古梅粉萼重瓣、馨香秀逸,就像是艱苦卓絕、儒雅剛強的客家人

默默地抗衡着千百年來的風刀霜劍,沒有或改一點風骨和顔色。

葉帥曾有一首詠梅詩:“心如鐵石總溫柔,玉骨姗姗幾世修”

他一生所展示的,不就是這透在骨子裏的内斂和超然嗎?

據曆史記載:兩晉至唐宋時期,延續不斷的戰亂、饑荒

使得中原的漢人被迫南遷,曆經五次大遷移

先後流落到閩、粵、贛地區。進而 “一枝散五葉”

再擴散至川、桂、港、台、東南亞等各地

由于地勢平坦,水草豐饒的平原已有原居民居住

他們隻好遷于山區或丘陵地帶,依山就勢,興建家園

故有“逢山必有客、無客不住山”之說

這些移民被當地官府立爲“客籍”,稱爲“客戶”

“客家”,這就是“客家”稱謂的由來。

客家文化承傳于黃河流域的儒家思想

是漢文化下屬的具有民系色彩和地域特征的一種文化枝幹

“耕讀爲本”、“學而優則仕”,是客家人根深蒂固的信念

梅縣地區 山多田少,糧食不足,客家男子必須出外謀生

讀書識字成了生存和發展的必需

在外地事業有成的客家人,往往不吝巨資回家鄉助教辦學

使得一代代的客家後裔,崇文尚學,蔚然成風

到元末明初,嘉應州(即現在的梅縣地區)

不但成爲客家人集散中心,也成爲客家文化的代表區域。

談及客家,不得不說的是客家女。

客家女是漢族女性中獨特的一類

她們的純樸、勤勞和賢惠以及驚人的吃苦耐勞的精神

孕育并支撐起了豐富多彩的客家文化

《光緒嘉應州志禮俗卷》中載:“州俗土脊民貧,山多田少

男子謀生,各抱四方之志,而家事多任之婦人

故鄉村婦女:耕田、采樵、織麻、縫紉、中饋之事,無不爲之

相傳南宋末帝在逃亡途中,

在梅縣地域被一群上山砍柴的客家婦女所救

宋朝皇帝便賜封客家女性死後爲“孺人”

本應是五品知府以上官員夫人死後的稱謂

給予了故後的普通客家女性,可見客女自古享有的社會地位

是山澗的清泉客家女子

在崎岖蜿蜒的山陵野地中涓滴不斷的延續着一個不老的傳奇.

地方漢劇裏的白娘子,感覺就是客家女的化身

美麗善良而真摯,帶着些悲情的色彩。

隐忍、順從的客家的女子愛用山歌表達自己的情愫。

梅縣客家山歌是中原文化與梅州本土文化融合的産物

宋、明期間伴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客家山歌也随着傳播繁衍

山歌詞富有詩詞的語境,據考證是爲“國風”和“吳歌”的遺韻。

在家不會迎賓客,出門方知少主人

一句簡單的唱詞,說的是客家人熱情好客的習俗

是用一團和氣,來化解當地土著居民的敵意?

還是久居山野,有與人交往的心理渴求?

我覺得客家人的坦誠與熱情更多地來自于儒家思想

仁義治天下的意識表現。

一個和善的笑臉,一份好心的幫助…….

在任何付出都需要等值回報的城市中,最難得這樣的真誠的情誼。

客家釀酒,客家石磨豆腐

都是梅縣人待客的佳肴。

圍龍屋是客家最具特色的建築形式。

圍龍屋門前都有一塊禾坪和一個半月形池塘

主體建築中,分上中下三個大廳,左右分兩廂或四廂,俗稱橫屋

一直向後延伸,在左右橫屋的盡頭,築起圍牆形的房屋

把正屋包圍起來,小的十幾間,大的二十幾間

正中一間爲“龍廳”,故名“圍龍”屋。”

客家人聚族而居,以便于抵禦外敵和野獸

圍龍屋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主體結構爲“一進三廳兩廂一圍”

裏面包羅了各種生活設施,幾乎是個小型的社區

據我有個在圍龍屋長大的朋友介紹

住在圍龍屋冬暖夏涼,通風良好,蠻舒适的

在梅縣南口鎮僑鄉村

還完好的保存着33座始建于清末民初的客家圍屋群。

無論哪種形式,圍屋的精神都是團結在一起,和諧的、緊密的。

每個家庭比鄰守望,相互扶持;延續千年的文明與傳統。

蔭庇着每一個居民的溫馨與融洽

 歎爲觀止的是那一排镂空的竹葉,細小的枝節上

 展着有着漸變色調的綠葉子

 經歷了近百年風雨的刷洗,依然栩栩如生

 這樣的工藝是否來自于佛山石灣的陶雕藝術呢?

看不盡的浮雕 縷空雕、梁雕、鬥拱雕花…..

建造自己的家園,誰不是運足匠心?

楹聯、牌匾….

抒發的是氣韻,承載的是文化。

 濃重的鄉土情結和葉落歸根的思想

 使得許多在海外創業發展的客家人紛紛回鄉買地置業

 梅縣白宮富良美村的聯芳樓,就是其中的代表

 他們是回流的華僑帶着外國洋式建築的相片

 加入客家圍屋的特色而建

 地方色彩中融合了異國建築元素,成了一道“中西合璧”的風景。

 聯芳樓圍屋的正面是三個聳立的鍾樓式大門

 其上下左右及所有窗戶頂端,都飾以動物和花草浮雕

 鍾樓上端有獅子滾球、雙龍奪寶、雄鷹展翅、天使臨門雕像

 和一些羅馬風格的裝飾紋樣。饒有趣味的是,這些西方雕飾的下面

 遽然是東方的雙龍戲珠

于細微處的用意雕琢,是經得起品味的雍容。

 和中國絕大多數的鄉村一樣

 梅縣青壯的男子們都出去大山的外面發展

 圍屋裏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

孩子們也象弄堂裏的穿堂風,迅速地蹿高,很快地走到圍屋的外邊

先輩伐木墾荒,築壩造田留下的祖業,總還是需要人耕種


 客家人選擇較低緩的山地開墾梯田,并修渠築坡,引水澆灌

 在層層山脈間羅列出阡陌縱橫的田園詩畫。

籬舍相望,雞犬相聞 ,誰說世外桃源一定在水邊?

畢加索的色塊,蒙德裏安的構圖

在秋天的畫布上

 收獲着一年的辛勞與喜悅

不知道每一雙望眼,

是否都能收獲到一雙還鄉的行踵。

 梅縣素有水果之鄉的美譽。

 十月,又到了紅柿,金柚上市的時節。

正月,如能留在梅縣,過一個客家人的春節

 燒煙架,耍火龍

 熱熱鬧鬧,紅紅火火。

儘管城市的建設在各地都如火如荼的進行遮著。

但是,因爲群山的屏蔽

梅縣還沒有多少鋼筋水泥的硬傷。

 圍龍屋上歲月的陳迹

 被雲霧烘托得像一幅水墨山水,

 靜谧中透着隽永、雅緻。

 每一個清晨的到來

 旭日都給山巒、屋頂,林杪、枝頭,披上嫣紅的霞光。

 像杯陳年普洱的茶色

梅縣這杯茶

 要用清冽的泉水

 平和的心情

 慢慢的,細細的去品味。


 

相連文章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