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博物館

湖北省博物館千年荊楚文化的精髓,

館內四大鎮館之寶:

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

我們因時間受限,只參觀曾侯乙墓及編鐘表演

 

[到處走走]2015.11.08 武漢湖北省博物館

通過安檢,我們順利進入博物館

 

 

有人說,想瞭解一個地方的過去和現在,最好的去處是博物館。

 

既然大夥兒已經到了武漢,不參觀一下省博物館怎麼行呢?

 

 

湖北省博物館館區

 

分為綜合陳列館、楚文化館、編鐘館等楚式仿古建築三足鼎立的“品”字。

 

其總體佈局體現了楚國建築的中軸對稱、

 

“一台一殿”、“多台成組”、“多組成群”的高臺建築佈局格式

 

博物館有三座建築,兩座偏殿對稱分佈,

 

主殿居高位,俯視副殿,顯得大氣磅礴

 

博物館內有保全巡視

我們先去觀賞了仿古編鐘演奏。

 

整個演奏只有二十分鐘,四首曲子,三首中國傳統樂曲,一首外國樂曲

還有一個同樣美麗的年輕女子隨樂起舞,長袖舒展,長裙搖曳,很是好看。

 

演奏人員古裝打扮,參與表演,

兩人演奏編鐘,一人演奏編磬,兩人彈古箏,另有一人吹笙,一人弄笛

湖北隨州,扼北進中原之門戶,歷來是兵家必爭之要地。

在春秋戰國時期,它是楚國問鼎中原必經之處,

從地勢看,隨棗走廊和南陽盆地作為當時南北要衝,

又是南方荊楚文化與北方華夏文化交匯之地。

戰國時,這裡曾存在過一個小諸侯國——曾國,由於它實在太渺小,

以至於在留存至今的史籍中完全找不到對它的記載。

然而,隨著1978年曾侯乙墓的開啟,小小曾國開始在2000多年後名揚四海。

墓中共出土各類隨葬品約15404件:

青銅器宛如剛放入地下,漆木器鮮妍如新,竹簡墨蹟清晰,

尤其是配套完整的編鐘、編磬等樂器更是世所罕見。

曾侯乙墓出土的以編鐘為代表的萬件文物,

以在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上的輝煌成就而震驚世界,

作為墓主人的曾侯乙也因而備受世人關注,然而曾侯乙史籍無載

隨同導遊的解說參觀曾侯乙墓出土的以編鐘為代表的萬件文物

墓地還原縮略圖

墓中出土的兵器包括戈、矛、戟

尊盤

 

尊敞口,呈喇叭狀,寬厚的外沿翻折,下垂,

 

上飾玲瓏剔透的蟠虺透空花紋,形似朵朵雲彩上下疊置。

 

尊頸部飾蕉葉形蟠虺紋,蕉葉向上舒展,

 

與頸頂微微外張的弧線相搭配,和諧又統一。

 

在尊頸與腹之間加飾四條圓雕豹形伏獸,

 

軀體由透雕的蟠螭紋構成,獸沿尊頸向上攀爬,

 

回首吐舌,長舌垂卷如鉤。

 

尊腹、高足皆飾細密的蟠虺紋,

 

其上加飾高浮雕虯龍四條,層次豐富,主次分明。

 

盤直壁平底,四龍形蹄足口沿上附有四隻方耳,

 

皆飾蟠虺紋,與尊口風格相同。

 

四耳下各有兩條扁形鏤空夔龍,龍首下垂。

 

四龍之間各有一圓雕式蟠龍,首伏於口沿,與盤腹蟠虺紋相互呼應,

 

從而突破了滿飾蟠螭紋常有的滯塞、僵硬感

聯禁銅壺

 

壺蓋有銜環蛇形鈕,蓋外沿套裝勾連紋的鏤孔蓋罩。

 

壺頸兩側各有一攀附拱屈的龍形耳。

 

器身飾蟠螭紋和內填蟠螭紋的蕉葉紋等。

 

兩壺內壁均鑄有“曾侯乙作持用終”銘文。

 

禁面有兩個並列的中空圓圈,以承放大壺圈足。

 

禁的長邊各有二獸足。獸口部和前肢銜托禁板,後足蹬地。

 

禁面和側面均飾蟠螭等紋飾。

銅甗

排簫

 

建鼓銅座

彩漆木雕龍

彩漆木雕鴛

出土的兵器包括戈、矛、戟、弓、箭、盾、等

萬箭齊發

1978年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是戰國時期的樂器。

全套編鐘共六十五件,分三層、八組懸掛在呈曲尺形的銅木結構鐘架上

編鐘皆為青銅鑄造共六十五件,重2500多公斤,

 

今音樂性能良好,能演奏古今各種樂曲。

 

這一巨大考古發現被譽為“世界奇觀中獨一無二的珍寶”

 

是稱為“古代世界的第八奇跡”!

 

相連文章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