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團山民居:清風徐來 古韻悠悠

走進團山 感覺就像走進了另一個古老的建水

一樣的石板路、一樣的老房子

彎彎曲曲的巷道給人一種曲徑通幽的感覺

而推開一道道由朱漆大門

厚實的牆壁裡邊又是另外一片天地

寬闊的天井把採光作用發揮到極致

使得雕樑畫棟的瓦簷

樑柱和木格門顯得氣派

與幽深的石板巷道真的有著天壤之別

在村裡亂逛

一不小心就會走進司馬第 秀才府之類的老宅

實在是讓人驚喜不已

儘管高大的院牆佇立如一位灰塵蒙面的滄桑客

儘管雕樑畫棟凋敝成失色的古畫

但這些因時間形成的痕跡

並沒有削弱團山至今還保存著完整的古村落整體格局

有著19世紀滇南鄉村特色風貌與傳統社會人文環境的原生態特點

是世界極為罕見的 未經觸動的珍貴遺產的文化價值

 

[到處走走] 2019.02.28 於雲南省 建水團山

沿著停車場旁邊的臺階拾級而上

於村子高處的標誌性建築大門上

“團山村”幾個大字格外醒目

團山  清幽寧靜

是滇南的一個偏遠古老的村落

村落裡還保留著一些建于民國初年的舊民居

基本保存完好

團山是彝語“圖色兒”的音譯 意為風景秀麗的地方

20056月世界紀念性建築遺產保護基金會

將其公佈為世界紀念性建築遺產

並被譽為 完整保存19世紀風貌特色的原生態村落

雲南最精美的古民居群

被歲月磨光了稜角的青石小道

將軍第建於清光緒三十一年( 1905)

計有大小天井7個,房屋38間。

山古村落 依然保存完好

很難想像  這麼小小淳樸的地方

曾經有過那麼多的富貴村民

走過一道道大門

看到的是過去的富貴

感受的是現在的寂寞

感受  老宅

宅子很大 四處走走 

悄悄的走近  想像著百年前的熱鬧

除木雕、磚雕、石雕外,彩繪書畫也是裝飾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

詩詞楹聯遍佈庭院板壁,足以顯示主人家書香世第的文化氣息。

只是幾經折騰,

富貴的人們基本都不知去了那裡,

留下守屋的,嚮往著富貴


村裡房子只要門開著都可以進去參觀。

團山草編,

是這兒世世代代傳承下來的一種手工技藝,它是稻文化的產物。

其原料是當地豐富的稻草資源,

這兒的女性利用稻草,就地取材,

編成各種生活用品,

如草墊、草墩、大小掃把、扇子、簍、筐、鍋蓋、帽子和拖鞋等。

有的利用事先染好色的草,

編織出各種精美的圖案,

有的則編好後加印裝飾紋樣,

既經濟實用,又美觀大方,

形成了一人、一草、一藝術的景觀。

走在團山民居的巷子裡,

觸手可及的是歷經百年風霜的青磚紅門,

隨處可見的是精美的手工藝品,

它品種式樣繁多,

富有樸素雅緻的風格,

成為了團山村最具特色的熱銷品之一。

如今的村裡雖然有了旅遊,

政府也修繕了古宅,

建設了道路可惜名氣不大,

很多人還是出去打工了。

來建水 張家花園是應該拜訪的重要景點

張家花園就屬於團山堡古民居的代表,

完工于清代光緒末年,

占地面積約一萬多平方米。

清朝末年,團山村張氏族人在個舊開採錫礦致富,

她們回到團山大興土木,建成當時盛極一時的張家花園

每個大園子裡都有的戲臺,

想來張家老太太也是喜歡看戲吧。

只能想像,這裡以前熱鬧的生活。

這裡其實還有很多那個時代的印記,

只是奇跡般的,張家花園保存了下來。

祠堂已空無一人

但最有名的

莫過於祠堂門窗 那是張家人千金打造

為什麼是千金打造,因為高昂的工錢。

門扇上是三層的鏤空木雕,

精緻細膩,栩栩如生,

技藝高超的工匠也需要花兩三年才能完成,

而雕工的工錢是按雕下的木屑支付同等重量的黃金。

走出張家花園,

不由生出些許感慨,

朱家花園與張家花園同在建水,

也是同時代的產物,

即使今天的眼光看,

仍會感到修築時的奢侈繁華,

院子門樓的高大氣派。

漫步團山,整個村落非常寧靜。

進入民居裡,貓咪悠閒的在午休

團山民居各戶人家的宅院緊湊舒適,尤以梁棹窗櫺間的精細木雕著稱。

導遊說的團山村的一個特點讓遊客記住了,

她說到團山村就是看泥巴牆,

也就是磚牆外面用泥巴粉刷牆面,

她說大戶人家是清水磚牆,

一般人家外牆都是泥巴糊的。

留苑

經過數百年的洗禮,團山村依然保存著它的質樸。

相對於現在諸多古城的喧囂,

這裡顯得格外的寧靜,沒有林立的店鋪、餐館、酒吧。

皇恩府

光緒末年始建,宣統元年(1909)竣工,

二進院落,兩大天井,6小天井,6個過道和房舍37件。

因房屋修建者幼年喪父,其母撫孤成人,

被光緒皇帝封為安人,

准建立節孝坊並賜皇恩旌表匾懸於大門之上,於是為院落起名皇恩府

進入“皇恩府”,

踏進這座古樸風雅的古城,自是對團山帶有一份期盼。

團山百年韻,

一一映入眼中來,

在一座座古民居建築中走走停停,

彷彿誤入了一段古舊而透明的光景……

儘管那一堵堵土質牆壁,

早已被雨水沖刷現出了道道“深溝高壑”

儘管那一扇扇精雕細鑿的門窗早已朱漆剝落,

失去了往日的華麗,

凸顯出一派“老態”,

但這絲毫不影響民居的美學價值,

更不會影響民居那一股股直達心靈的文化穿透力。

 

相連文章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